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闫建军 杨艳
本报讯(记者 闫建军 通讯员 杨艳)“你种植的西红柿形正、瓤沙、味甘,回头客多,我想再要一车。”近日,来自郑州市的一位蔬菜贩卖客商对梁园区水池铺乡张王李村种菜大户郑继红说,希望和她建立长期供求关系。
当笔者问客商为什么要和郑继红建立长期供求关系时,对方回答:她有“田间档案”,进货放心。
时下,走进郑继红的蔬菜温棚大棚内,最显眼的位置挂着田间生产记录,即“田间档案”。深翻改土、播种定植、施肥浇水、防病治虫、采摘配送,蔬菜播种、定植、收获的日期,农药、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以及使用、停用日期,所有蔬菜生产关键信息都记录在册。
“查一查‘田间档案’,生产过程一目了然。”郑继红说,“在没有建立‘田间档案’以前,农民过分地追求高产,种菜、浇水、打药、采摘等全凭经验,靠肥大水勤,虽然产量不低,但蔬菜长得参差不齐,只能走街串巷去卖,卖不上好价钱。”
“乡农业服务中心引导我们由单纯追求产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不仅培训我们掌握标准化生产技术,还要求生产全过程都记录在册。”郑继红说,大家均按照绿色蔬菜操作技术规程操作,生产效益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