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豫网

孔家寨传奇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 平党申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清末最后一代武举,直隶汝州府鲁一里孔家寨王从法就是这江水中的一朵小浪花,昙花一现,然其刻苦习武求上进,崇德向善为乡邻的传奇故事,在汝州西北留下诸多美谈。

 
第一回  玉羊山先祖斩棘  孔家寨举人降生
      话说大清光绪五年(1879年)春,在汝州西北四十里名山玉羊山下鲁一里孔家寨,随着一阵清脆的哭声一男婴呱呱坠地了,听到喜讯,爷爷王锡玲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连忙到祖宗牌位前上香,跪拜王氏先祖,他给新来到世上的孙子取名王从法。

      王锡玲的祖上是汝州府官庄镇人,原本居住在官庄街王家冇乾隆五十年(1786年)四月,汝州百日无雨,禾苗干枯,物价抬涨,麦1200钱一斗,之后,汝州又蝗灾,蝗虫过后,禾苗不存,树叶被啃光。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往日繁荣的官庄街早已是人去屋空,饿殍遍野,田野间不闻鸡犬声。为活命,王家冇王家族长召集族人商议,决定年轻人外出逃荒活命,年老人在家守庙苟生。就这样,王锡玲的爷爷携妻带子,含泪告别家乡亲人,一路向北乞讨,来到了玉羊山下鲁一里孔寨村。
      玉羊山,既今之禹王山,海拔848米,是汝州西北最高峰。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载:玉羊山与柏崖山两峰对峙,中间荆水通焉,荆水水源出于此。其在山之阴者曰金马泉。此山旧名金华,俗传自黄初平叱石成羊始改个名。山腰有州西八景《玉羊晚照》。元代进士张政有诗赞美此景:山势嶙峋耸碧空,日哺斜晖晚霞红;松声音净蟾生窟,好景都归眼界中。
      明清时期,玉羊山山清水秀,满山松柏苍翠,山涧水流潺潺,东西横卧十余里,东起慕义里葛河口(今夏店镇河口),西至临汝镇小山沟,山势依次向南绵延数十里。孔寨村就位于风光旖旎的玉羊山脚下。
      孔寨村地貌属典型的龟型地。从村外东西两侧看,孔寨村就像一个从玉羊山爬下来的一支金龟,头南尾北,头扎入河中戏水,尾甩向玉羊山缓缓绵延的沟壑中。人们居住在龟背上,周围是环绕的深沟和彼此联通的深溪,在龟尾狭窄处,有唯一北寨门和外界相通,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孔寨原立寨者为孔姓。相传明洪武年间,一孔姓先民挑担从山西逃荒而来,担子一头放行李铺盖,一头挑着两个娃娃,在玉羊山下金龟地择居建寨,始称孔家寨。
      从孔寨村往北五里许,即玉羊山最高峰。明《万历汝州志》、清《道光汝州志》均有记载,玉羊山顶有薄妃娘娘庙,据传西汉初年,吕后篡权,刘邦的妃子汉文帝的母亲薄妃被流放豫西,在玉羊山上圈石为羊、舍羊赈灾活民,玉羊山附近人们为纪念薄妃的功德,在山顶建娘娘庙。原有羊肠小道通往山顶娘娘庙,唐朝年间,为方便善男信女朝拜,把娘娘庙请到了山下,更名玉皇庙。
      庙后一里许有一老母洞,此处是一个风水宝地,地势呈椅子圈形,北依玉羊山,东有黄山耸立护卫,西有石山凸起拱守,黄山、石山握手言和处,建老母洞大殿。
      老母洞前后各有一山泉,四季泉水叮咚。洞后山泉名珍珠泉,泉水从山底涌出,汩汩向上翻腾似珍珠,泉水成溪,从老母洞大殿下流过,老母洞大殿就建在清澈如玉山溪上。洞前山泉名黄瓜泉,泉水甘冽清澈,自古至今没有干涸过,黄瓜泉汇溪流后,向南浩浩荡荡奔向孔寨村,遇孔寨后分成东西二河绕村而过,孔寨村形成了山环水绕的地貌,沿河肥沃的小冲积平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孔寨人,依山傍水的天然地势把历代土匪、响马、刀客拒至寨外,使孔寨村成为玉羊山下乱世中的一方世外桃源。
      这里流传着景德斩荆棘断龙脉的故事。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时,为斩断玉羊山龙脉,李世民即派大将景德来到了夏店镇孔寨村玉羊山,令人惊诧的是,将士白天挖,晚上山体会自己长平如初,就这样,挖了三个月,毫无一点进展,景德闷闷不乐。六月二十八日早上,景德来到老母洞,焚香求娘娘指点迷津,说也奇观,一炷香未尽,一叠黄标纸飞起,竟往东北而去 ,落到了椅子圈东黄山山垭处,景德亲率将士在纸落处下挖山体寻找龙脉,当挖到山下10米深处时,有一荆芥根似人形躺在地下,人头、四肢已成型,看到此景,景德迅速举剑,将荆根人形劈开斩断,人形荆根流出人血,鲜血四溅,将整个山体都侵染成黄色。被斩精气怨气冲天,阴魂不散,游荡在老母洞附近徘徊哀怨,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飘来一片乌云,停在老母洞上空,顿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被斩精气早已躲得无影无踪,原来这是薄妃娘娘显灵。当地人们为感谢薄妃娘娘庇护一方的功德,每年六月二十八日都会到老母洞上香祭奠,这便形成了老母洞古刹庙会。说也奇怪,庙会这天中午,总会飘来一片乌云,下一场净寺雨。
      王锡玲的祖辈来到了玉羊山下世外桃源孔寨村,在此安家落户,繁衍子孙,休养生息,枝脉相传。
      在孔寨安家后,王锡玲的爷爷、奶奶早起晚归,上山开荒地,下河治河滩,农闲为人干长工、打短工,置买田地,站稳了脚跟,后有了王锡玲辈2个孙子,王锡玲又有三子,长子王景祥,次子王景太,三子王景清。王家儿孙们长大成人后,子承父业,勤劳善良,勤俭节约,在玉羊山上垦荒,饿了吃一口麸子馒头,渴了饮一口泉水,或倒贴山石休息一下。就这样,经过祖孙四代人的艰苦创业,王家在村西北李堂沟垦荒地2顷,在村北鲁家爬开荒2顷,在村东老尖坡拓荒1顷,在村北刘沟改造堰田1顷,在村南卖水浇地2顷,开始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王从法的降世,给这个家族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荣耀。
 
第二回 捉迷藏掉树遇险  遇恩师弃文从武
      王从法是家中长孙,爷爷奶奶十分疼爱他,奶奶总把好吃的留给他,爷爷经常带着他到夏店街看戏,到庙下街吃大餐,唯恐委屈了孙子。父母对他是百依百顺,视为掌上明珠,给他吃好的,穿好的,有求必应,总是打发儿子高兴。一家三代其乐融融,和睦相处。

      眨眼间,王从法九岁了。因家庭殷实,生活条件好,在同龄伙伴中,王从法个头最高,身材魁梧,聪敏灵慧,为人仗义讲诚信,好抓枪弄棒打抱不平,成了寨中孩子王。
      为了孩子有一个好前程,不当睁眼瞎,爷爷王锡玲亲自到玉羊山下汝州西北经济、文化重镇夏店街,托亲靠友,不惜重金,先后请夏店镇平姓、李姓、毛姓秀才、贡生到孔寨村家中,做孙子王从法的启蒙识字先生,教王从法念四书五经。因王从法天资聪明,对先生教授的诗文一点就通,过目不忘,倒背如流,常常是上午学经文、下午练字,倒也轻松自在。看到孙子如此聪颖,王锡玲暗自称奇,喜上眉梢,更加对孙子关爱有加。
      三年苦读,从熟记《三字经》、《百家姓》、《诗三百》启蒙经文到涉猎五经、六艺,王从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发奋学习,开始能对“四书五经”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按照八股文格式浅写一些文章,尤其是三年里,王从法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练就了一手好毛笔字,颜体毛笔小楷写的像模像样,入木三分。夏店镇平姓贡生断言,经过3--5年努力,王从法的学业定能取得优异成绩,金榜题名。
      天有不测风云。王从法12岁那年春天,爷爷王锡玲和奶奶先后撒手人寰,一家人陷入极度悲痛中。祸不单行,爷爷奶奶去世的那年冬天,王从法和一群小朋友在孔寨北寨门附近河沟边那棵几百年树龄老槐树上玩捉迷藏游戏,在再也熟悉不过的树杈上上下翻飞躲闪、跳跃,王从法踩住了一枝枯枝,树枝突然折断,王从法从树上跌了下来,头重重的摔在河沿岩石上,鲜血直流,昏迷了过去。父亲王景祥听到消息,急忙跑到河边,抱起王从法,送到邻村周庄李氏中医救治。
      周庄村李氏中医三代秘传,悬壶济世多年,在玉羊山下鲁一里、慕义里、临汝里一代小有名气。李中医和王从法家早是熟人,深知王家在孔寨创业之艰辛,深知王家乐善好施之善良,深知王从法聪颖好学之发奋,拿出看家本领,迅速为王从法处置伤口,诊治医疗。
      因伤及头部,王从法在床上昏迷了三天三夜。三天里,父亲王景祥先后骑快马从夏店镇、汝州府、洛阳府遍请名医为儿子王从法看病。经过会诊,大家认可了李中医的诊断意见,王从法伤及头脑,没有生命危险,病愈后是否落下后遗症,要看王从法的造化了。经过李中医的精心调制护理,三天后,王从法醒了。一个月过去,王从法能下地走动了。王景祥发现,伤愈后的王从法少言寡语了,饭量大不如从前,王从法老是吃不下,吃不多,没有胃口。王从法变得不爱活动,体重下降,白天没有精神爱睡觉。看到儿子这些变化,王景祥是急在心上,无计可施。
      那年腊月十五,天降一场过膝盖大雪,大雪封住了玉羊山,遮住了通向老母洞的道路。中午时分,王景祥带着供品,深一脚浅一脚,用脚趟出一条雪路,多次滑到在路上,来到老母洞上香,祈求老母娘娘保佑,让儿子王从法平平安安,身体恢复健康。祷告完毕,王景祥突然听到大殿隔壁窑洞里有呻吟声。他寻声找去,发现窑洞一侧柴草上蜷伏着一个人,有四十岁上下,身穿单衣,眉宇紧缩,被冻得直打哆嗦,看样子像是受了风寒。经询问,王景祥得知,此人姓张,山东人,到夏店镇投亲,亲人已搬迁南方,因没有了盘缠,只好乞讨回山东,因天降大雪,路过老母洞避寒,遇到了王景祥。听到这里,王景祥连忙脱下自己裘毛大氅让此人穿上,到老母洞大殿里收拾一些供品让此人充饥御寒。看到冰天雪地的恶劣天气,又近年关,一个人举目无亲如何活命?王景祥顿起恻隐之心,邀请大汉到山下家中过年,春节后再返乡不迟。
      王景祥这一义举,不紧救了山东落难人,也救了自己的儿子王从法,从此改变了王从法的人生,成就了一名清末直隶汝州府鲁一里武科举人。
      原来王景祥搭救的是东捻军统帅赖文光的偏将张代。张代是山东省曹县人,家族世代尚武,爷爷是嘉庆初年武举人,在山西太原府任职当差,后解甲归田,归隐乡野。张代从小得爷爷真传,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硬功夫、轻功十分了得,尤其擅长使用大刀,200多斤的大刀在他手中像长了眼,上下翻飞,左右逢源,绝招回马三刀令敌人胆战心惊。光绪年间,山东捻军起事时,张代被逼上梁山,参加了捻军,成了东捻军大帅赖文光手下一员悍将,在曹州麦田里,亲刃僧格林沁。后东捻军失败后,张代为逃避清政府追捕,隐姓埋名,只身逃到豫西山区避难。大雪之中,在玉羊山老母洞窑洞里遇到了鲁一里孔寨大善人王景祥。
      王景祥把张代带回家中,天天好酒好肉款待,从不小觑。王景祥告诉家里人,人人都有落难之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张代在王景祥家过了一个平安年。在王家,张代了解到王景祥是一个为人正直、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的乡贤,在孔寨及周围村庄口碑较好,人人传诵。同时,张代得知王景祥的长子王从法从树上摔下后,落下了不爱说笑、不思饮食的毛病,身体逐渐消瘦,一副病恹恹的样子。
      受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看到王景祥一家愁眉苦脸的样子,张代想让王从法跟自己学习武功,强筋壮体。在次年二月二当天,张代向大善人王景祥诉说了自己的想法,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说山东老家人人都习武,自己也浅学了几招,愿意把自己武艺传授给王从法,也许能帮助王从法强体,恢复健康。王景祥一听,就让张代试试看。张代就把王从法带到玉羊山老母洞黄瓜泉边,从扎马步学起,一招一式教授王从法功夫,希望王从法能喜欢功夫,身体恢复如初。在张代的循循善诱下,王从法开始喜欢练习武功了。一问、二问,和师傅沟通时话渐渐多了,一招、二招,功夫逐渐入了路,一天、二天,吃饭渐渐恢复正常,身子骨逐渐硬朗起来了。三个月下来,王从法的身体恢复很快,每天沉浸在练功乐趣中,和张代师傅形影不离。看到徒弟王从法悟性好,张代就从大洪拳、小洪拳、太极拳、八卦掌等基本武功套路教起,认真传授武艺。一年下来,王从法基本掌握了这些武功套路要领,身材硬朗,力气大增,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看到儿子身体的变化,王景祥心里乐开了花,连连称赞张师傅教的好。
 
第三回  起垄地驰马射箭  老母洞跃涧练胆
      在王家一年有余,张代怕久居此地,引起当地府衙注意,委婉向王景祥说明了去意。这那能行,儿子练武正在行头上,若没有老师指点,说不定又要走火入魔。王景祥力劝张代师傅留下,除管吃、管住外,每月另给师傅十两银子为学费,为了对外保密,称张代是自己的远房亲戚,老家连年灾荒,到王景祥家逃荒来了。

      王景祥的百般挽留,徒弟王从法满脸的期待,张代的心软了,答应留下来,再教王从法二年功夫。
      为了方便练功,王景祥到村西北观音堂,和庵主商量,每年向观音堂施灯油钱5两银子,让观音堂腾出三间厢房,供儿子王从法练功,并供应早晚茶水、糕点。
      观音堂,北距老母洞二里地远,位于鲁一里周庄村北,有前后殿,东西二厢房。前殿塑关公,威风凛凛手持大刀守门,后殿座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香火兴旺,有僧尼若干。据大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人物卷记载:明嘉靖十三年,鲁一里人李裕,与子孙俱乐善好施,在玉羊山前二里许,创建观音堂一座,并施香火地六十亩;清雍正六年其裔孙李养性重修,乾隆三年裔孙李元会又重修,故人称为李氏堂。志书上的观音堂就在现在夏店镇孔寨村北李堂沟。
      本来王景祥就是观音堂的大施主,一听又上香火钱,庵主就满口应承了下来。张代让王景祥购置了上好的十八般兵器,在玉羊山下观音堂,正式传授王从法十八般武艺。为了增加王从法的臂力,张代让人做了一个掷石,重300斤,天天陪王从法练习臂力、举重;张代又让人精心打造了一把180斤大刀,传授王从法刀法,把自己的绝招回马三刀也毫无保留教给了王从法。
      为了不辜负师傅期望,王从法努力习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观音堂厢房砖地上硬是给跺出了两个大脚窝,掷石手提处留下了深深的手指印,180斤重大刀手柄上留下了重重的血手印。为练马上功夫,王景祥在村东河边自己的起垄地里圈建了一个练功场,供儿子练习马背上功夫。张代在起垄地立席扎靶子,教王从法练习马上射箭、刀劈功夫。为了练习轻功,张代带王从法来到 玉羊山上玉皇庙和老母洞之间的山涧小溪上,苦练越涧穿溪速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的艰苦学习,王从法基本上掌握了硬功、轻功要领,基本上掌握了十八般武艺的要义,能将300斤重掷石轻松举过头顶,尤其是学会了张代的刀法,回马三刀,刀光闪闪,刀起靶标尸首分离;学会了马上疾驶射箭功夫,百发百中,不差分毫。
 
第四回  汝州城童试折桂  开封府乡试受挫
      光绪二十三年秋(公历1897年),汝州府放榜童试,为政府纳贤聚才,汝州各里文武考生跃跃欲试,欲争文武秀才。王从法是年18岁,正年轻气盛,听说汝州童试,想前去参加,但看到武童考试需要由本县的武举、武官、武秀才、教习为其做保,开明具结,就前来询问师傅张代,一探究竟。

      张代说自己是流浪之人,没有资格为王从法担保,让王从法找父亲王景祥商量此事。
      看到王从法童试心切,王景祥就私下询问张代师傅,问王从法童试有几成把握。张代师傅说凭王从法的功底,前二场骑射、步射没有问题,第三场文试武经则看运气了。
      于是,王景祥开始找人打点,为王从法找保人,具结无犯罪前科证明。王景祥备重金、礼物,和儿子王从法一道,到上鲁村找到鲁一里鲁里长,说自己儿子习武多年准备到汝州府童试,让鲁里长上下通融一下,给予方便。
      鲁里长久闻王景祥是孔寨村大善人,为人正直善良,崇德向善,又观王从法相貌堂堂,掷石射箭,武艺精通,若得中成名,自己以后也能沾光,加之又收到了王家重礼,就为王从法开具了证明,并给在汝州府供职的一武举出身亲戚书写了一封推荐信,夸王景祥父子为人仁厚,夸王从法武艺高强。鲁里长的举荐,扫清了王从法童试的具保障碍,为王从法童试铺平了道路。
是年秋试,王从法和家童骑马提前三天来到汝州城,在城西关一家客栈,要了一间上等房住下,等候考试。
      武童考试在汝州城中心阅楼演武场举行。考试当天,汝州知府、军巡使和驻军统帅等主考官早早来到阅楼演武场,看热闹的人们把演武场围的是水泄不通,大家都在等待汝州武秀才的诞生。
      轮到王从法上场了。只见王从法骑一匹白骏马,身披银甲,头裹白巾,驾马疾驶来到考场中央,威风凛凛。报过名号后,开始了第一场射箭考试,王从法一边催马前行,一边摘弓搭箭,一口气连射三组,每组3箭,箭箭中靶,现场响起阵阵掌声。王从法下马,进行步箭考试,50歩外,他瞄准目标,拉弓连射三箭,又中靶心。在第二场拉弓、掷石和舞刀考试中,王从法一把拉开50斤力大弓,一次把150斤重的掷石举过了头顶,一把大刀上下翻飞,回马三刀又狠又准,考场上下一片赞誉声。第三场考试策论从武之道,王从法不慌不忙,笔下生花,用娟秀的笔体作答的天衣无缝。
      三天后,汝州府放榜,王从法凭借雄厚的实力,从重考生中脱颖而出,在汝州府圈中选定的20名武秀才中名列前三名。
      王从法中了,成了武秀才。一家人为王从法高兴,师傅张代也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三年的功夫没有白费。
      看到徒弟旗开得胜,张代心里暗自高兴。高兴之余,他告诫王从法不要骄傲,艺无止境,强中自有强中手,应加强训练,更上一层楼。劝王从法要修德向善,无德之人不配习武,练武的目的是健体强身、保家卫国。
      看火候已到,张代又向王景祥父子辞行。告诉王景祥,王从法悟性好,基本功扎实,再经几年锤炼,定成大器。要蓄积力量,备考乡试。眼下不要急,欲速则不达。自己在外多年,准备还家。其实是张代怕树大招风,漏出自己真实底细,连累到王景祥和徒弟王从法。
      王景祥看张代去意已定,拿出百两银票为张代做盘缠,父子二人含泪一路送行,把张代送出汝州地界,千恩万谢,恋恋不舍惜别。
      送别师傅后,王从法回到家中,谨遵师傅教诲,开始蓄积力量,为乡试做充分准备。
      王从法深知,童试是在汝州府范围内比武竞争,乡试是在直隶河南省武秀才中进行选拔人才,必是人才济济,高手如云,若没有更强的实力,想一鸣惊人中举,只能是一句空话。
      王从法为自己学习立下了规矩:白天习武,晚上习文。常常是闻鸡起舞,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温习功夫精益求精;夜读《春秋》,遍览四书五经,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书就一篇篇八股文。
      春天到了,玉羊山漫山遍野鲜花盛开,树吐嫩芽,大自然一派生机盎然。王从法的身影出现在玉皇庙、老母洞、观音堂等地的练武场上,雄姿英发,鲜花为这有志青年盛开绽放,摇曳喝彩。
      夏天来了,玉羊山满山碧绿,绿树成荫,溪水潺潺,蛙声一片。王从法不顾酷暑,汗流浃背,在山涧小道上练臂力,举掷石,不敢松懈,松柏为此有志青年呈现更多绿意,加油助威。
秋天到了,玉羊山半腰白石青草相间,傍晚远观似羊群在山腰吃草、嬉戏,玉羊晚照美景美不胜收。王从法置身景中,流畅、完美的功夫表演在画卷上涂上鲜活的一笔。
      冬天来临,玉羊山大雪覆盖,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王从法在银色的包围中冲拳踢腿,打破了沉寂的世界,气冲云天,汗水融入冒着热气的珍珠泉里,泉水映出了一个奋发有为青年的倩影。
      光绪二十六年秋(1900年)乡试在开封府进行,河南各州县的文武秀才齐集开封,比试高低,向举人冲击。王从法和家童也早早来到开封城,在武举试场附近寻个客栈住下歇脚。
      武举乡试要求更为严格。考试也分三场:首场马步箭,马射是射马道旁的三个箭靶,各距35步,纵马三次射九箭,中三箭者为合格。步射是射150步以外的箭靶,箭九箭,中三箭为合格。骑箭用30斤力的工,步箭用50斤力的弓。然后就是与童试一样,试拉弓、舞刀、举大石。
      武举考试时,总督为监临,巡抚为主考;外场考官为临近省的提督、总兵,如果有事不能来,需要派副将代理,如该省有驻防八旗,驻防的将军或副都统也要来;内场阅卷官为进士、举人、贡生出身的知州、知县四人,考官们的级别较高,这些人日后都是举人们的老师,日后当官、办事也更为方便。
      王从法听到主考官叫到自己名字,便扬鞭催马,来到了场上。报过姓名后,王从法狠狠在马屁股上抽了一鞭子,马一声嘶叫,迈开双蹄,朝箭靶冲去,眼看就要驶近箭靶,王从法双脚夹住马肚,示意坐骑放缓脚步,这时,天边飞来一只雄鹰,在坐骑前面来了一个低盘旋,又冲向了天际,坐骑受到惊吓,长鸣一声,前腿双立,将准备搭弓射箭的王从法从马上摔了下来,又拖行几十步远,众人上前拦住受惊坐骑,将受伤的王从法抬下了考场。也许是天意,第一次乡试,王从法因受伤无法继续考试,与举人擦肩而过,众人惋惜不已。
 
第五回 娶新娘从法冲喜  顺天意再考中举
      这年秋末,为了让王从法从懊丧中走出来,父亲让人从中说合,给儿子王从法定了一门亲事,娶鲁一里宋王寨宋大善人家年方一十八岁的千金小姐为妻,为王从法冲喜。
      宋小姐才貌双全,善良贤惠,过门后上敬公婆,下恩仆人,和王从法恩恩爱爱,情投意合,在宋小姐的鼓励下,王从法渐渐地摆脱了阴影,又开始发奋用功习武咏诗文。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秋,又是一年乡试时。王从法已24岁。那年春的一个中午,鲁一里孔寨村人正在吃午饭,忽然听到天上传来一阵奇怪的鼓声,吓得胆小人直往床下钻,有经验的老年人说,这是天鼓声,天鼓一响圣人出,孔寨村要出圣人了。王从法也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有一白胡子老人告诉王从法,紫气东来,时来运转,参加科举,再试必中。父亲王景祥和一家人都说这是吉兆、好梦,再考定中。
      这年河南乡试又在开封贡院举行,与以往不同的是北京顺天府和山西省的乡试也改在开封贡院举行,开封贡院即现在的河南大学。
      改考原因有三:一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火烧了圆明园和北京贡院,三年后北京贡院还是废墟一片,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还京后,不仅是缺钱而且是避讳走明朝修复贡院后而亡之道迟迟未修,而河南开封贡院是当时中国四大贡院之一,可以满足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秀才乡试需求,且开封距京城不远,便于中举之人到北京会试、殿试;二是《辛丑条约》中列强规定有一条,五年内不许在北京及附近山西省举行会考;三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出京西逃时,途经河南,河南巡抚对太后和光绪帝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深得慈禧信任,于是将1903年河北、山西其他两省乡试和1904年全国会试安排到了河南开封贡院举行。
      这是中国封建科举史上最后一次乡试和会试,1905年,慈禧太后降旨,废科举,从隋朝隋炀帝开始的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走过一千多年辉煌后,落下了帷幕。 
      光绪二十九年秋(1903年),河南武举乡试在开封演武场拉开了序幕。秋闱考试前半年,开封城大小客栈早已是人满为患,大街小巷住满了京、冀、晋、豫各地赶考文武秀才。
      王从法也提前三个月来到了开封城。他和家童在演武场附近找一家酒肆住下,在当地人打点下,多次进入演武场查看地势,进行预演排练,和各地武秀才切磋功夫,交流体会,毫无保留。
考试那天,天气晴朗,秋高气爽。王从法从容不迫来到考场,静候点将令。王从法上场了,在考场上,他把自己的本领发挥的淋漓尽致。
      只见王从法纵马三次射九箭,箭箭中的;步射三次射九箭,箭箭中靶;拉弓、舞刀、举大石,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笔试策论,笔落文章成。
      三天后,开封府放榜,在河南省近千名考生中,王从法一箭定乾坤,一举成名,名列河南武举会元第十名。
      王从法中举了。当喜帖传到孔寨村时,汝州府鲁一里孔寨村沸腾了,村中鞭炮齐鸣,人们纷纷到王从法家道喜祝贺。王从法身着举人服,坐着八抬大轿前呼后拥回到了家。
      适逢汝州府官差在孔寨村催粮排款,看到这个阵势,领头的和鲁一里里长、孔寨甲长一商量,决定免除孔寨村此年的赋税,贺王从法老爷中举,向王家献殷勤。
      闻此消息,孔寨村更加热闹了,人们自愿捐钱,到夏店镇请慕义里著名的河南梆子剧团到孔寨村唱了三天大戏,王家也大宴宾客三天。
      汝州府派人送来了贺书,临汝镇闫家、庙下镇姚家、陵头镇杨家、夏店镇甄家、李家、平家等周围社会名流、乡贤纷纷带着金银细软,赠良马宝驹及田契房舍等礼物,登门叙旧,拉扯九代以前亲戚关系,好不热闹。王从法让管家将礼物详细录下,以备日后还人情。
 
第六回  蒙祖恩封官云南  行子孝丁忧守坟
      王从法中举的消息轰动了汝州城,在汝州西北广袤的玉羊山下,多年间考不出一个秀才,突然得中一个举人,而且是武举人, 令人刮目相看。
       王从法中举的消息传到了慕义里夏店镇。夏店镇夏西村是王从法的外爷家,外爷平大善人是夏店镇的知名乡贤,家底殷实,有良田百顷,知书达理,为人仁厚,多次接济女婿王景祥。王从法从小就喜欢在外爷家住,在此能享受客人的礼遇。平大善人捎书女婿王景祥,让女儿回来省亲,带上外孙王从法。
      王景祥也多日没有看望岳父岳母大人了。接到岳父书信,他赶紧准备厚重礼物,挑一个黄道吉日,套车备轿,亲自送王从法母子到夏店镇省亲。
      夏店镇是汝州西北经济、文化、交通重镇,船型街,棋盘地,荆河三面环绕,土地肥沃,地处宛洛茶马古道咽喉,是洛阳之南阳骡马帮捷径。
      孔寨往东六里,就是千年古镇夏店镇。王从法骑枣红马,手持大刀,在前面开道,父亲王景祥带随从押车殿后,中间是母亲平氏夫人的软轿。队伍翻过玉羊山下老尖坡,穿过堰窝地地王小沟,小心翼翼过了缸沟河,一路上,王从法无心观看眼前漫山遍野红叶美景,不断驻马回首,压住行进节奏,唯恐颠簸了母亲,累坏了父亲。
      夏店镇有东西南北四个寨门,周围是十几米深壕沟和护城河,易守难攻。队伍在夏店镇西寨门外停住了脚。十几米宽的寨壕里,深不见底的护城河水拦住了去路。王从法一支响箭把信物射向了城楼,守城兵丁见是举人驾到,忙放下吊桥,迎接举人进镇。
      听说举人来到,夏店镇看热闹的人们把王从法外爷家围的是水泄不通,众街邻齐夸王从法的母亲有本事生了个举人儿,都说这是外爷平大善人几十年行善积攒的功德,荫庇给了外孙。
年轻人把王从法围在中间,情不自禁摸王从法的大刀,估摸着重量。有人怂恿王从法露一手,让大家开开眼,长长见识。王从法再三推脱,不敢显摆。平大善人也想看一看外孙的本领,含笑朝王从法点点头。
      王从法示意众人闪开,手持大刀,站在大院中央,抱拳谦虚地说,献丑了,为大家表演了一套刀法。只见王从法舞动大刀,上下翻飞,左右逢源;刀越转越快,只见刀光,不见人影,寒光四射,凉风嗖嗖。突然间,只见大刀旋转着飞向了天空,吓得众人尖叫,纷纷躲闪。王从法不慌不忙,来了个回头望月,大刀从空中旋转落下,正好落在他的胯上,他使动内力,让刀在胯上继续旋转不止。说是迟,那是快,王从法忽然收刀于胸前,双臂支刀,脸不改色,气不发喘,众人拍手喝彩、称奇。
      连续2个月的接待应酬,加上长年的积劳成疾,王景祥病倒了,卧床不起。王从法便请汝州有名郎中,为父亲治病。但结果和周庄中医李郎中的诊断一致,脉象紊乱、渐弱,病入膏肓,无药可治。
      王景祥知道自己病情严重,在世上日子不多了,就把王从法叫到床前,嘱托后事。让王从法知恩报恩,有机会到山东寻找师傅谢恩,告诉王从法外爷平大善人对王家有救命之恩,要孝敬外爷一家人和母亲,奉劝王从法要秉持武德,切不可侍武欺压乡邻,若做官要造福一方,为人要诚实友善,持家要勤俭节约。
      是年冬日交九日,王景祥一命呜呼,离开了人世,终年62岁。
      王从法含泪为父亲办理了后事,并在坟前附近搭建小屋,为父亲守坟三年不提。
      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有大臣为了讨太后高兴,本奏将当年会试常科改为恩科,将原本在北京举行的举人会试,因北京贡院被毁,也一并安排在河南开封贡院举行。各省举子齐涌开封城,争夺大清最后一届进士第。
      王从法为父亲守坟处丁忧期,错过了这届进士第全国武举会试。鲁一里、慕义里、潘峪里、鲁二里等汝州西北各里乡绅、百姓为王从法的大孝所感动,纷纷到汝州府反映民情。汝州知府根据社情民意,上报河南省总督府,奏请北京兵部注册,吏部任命王从法为云南大理三品游击将军,丁忧期满后上任。三品游击将军在明清时代,一般是军事重镇的副指挥官,三品将军按当时的制度与五品的文官地位相当。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被迫下诏废除科举制,举办洋学堂和新军。可惜的是,鲁一里武举王从法还没有到云南地方上履职一天,就赋闲在家,成了闲云野鹤。
 
第七回  伸正义惩恶除霸  设妙计智歼匪帮
      因时代变迁突然,王从法成了自由人。他没有抱怨,而是谨记师傅和父亲的嘱托,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社会大变革年代,站在时代潮头,审时度势,秉尚武德,公道正派,行善修德,惩恶扬善,深受群众爱戴,使在乱世中的玉羊山下鲁一里孔寨村成为一方净土。
      民国初年,豫西连年大旱,蝗虫成灾,瘟疫蔓延,作物绝收,民不聊生。但政府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不顾人民死活。有杀人成性的彪悍之徒,聚啸山林,杀人越货,抢劫钱财,奸淫妇女,祸害百姓,无恶不作,成为一患。
      豫西匪患,汝州尤甚。聚集在汝州、登封和伊川交界山区一带的匪徒,以马铃山、尖山等大山和密林做掩护,昼伏夜行,打家劫舍,残害百姓。匪徒作案分窝案和流窜作案等多种形式,长期在一带固定居住、活动的为窝匪,流窜百里走南闯北没有固定居址的为刀客,意思是没有据点,舔着刀尖过日子。
      玉羊山和尖山相连,玉羊山下夏店镇是豫西土匪、刀客攻汝州、掠鲁山、下南阳、进襄阳的必经之路。
      孔寨村和夏店镇相比,孔寨寨不高,水不深,然每次刀客过境,肆无忌惮敢闯夏店镇而小心翼翼不敢骚扰孔寨村者,皆因闻听孔寨村有个武举人,功夫了得,不敢造次,悄然绕过。孔寨人为有武举王从法庇护平安感到骄傲和自豪。
      但王从法警惕性高,经常劝民众高筑墙,扎牢篱笆,防备土匪和亡命之徒袭击,防患于未然。
      高筑墙。孔寨虽然是龟形地,四面环河,周围筑有寨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寨墙不高,且年久失修;壕沟不深,时断时续。看到匪患如此猖獗,王从法号召民众修缮寨墙,挖壕沟。他首先出人出钱,布局孔寨防务,指挥修缮工程。孔寨民众一向尊重王从法,听说举人带头修寨墙,纷纷投资投工。经过一年的努力,一座高8米环绕南北长500多米的寨墙拔地而起,挖砌了寨壕,打通了护寨河。王从法让能工巧匠垒砌了北寨门,为椭圆形石拱门,石拱门用8块子母扣青石条,顺序相接,天衣无缝,每块青石上均刻有祥云图案,正中,是王从法自己书写的隶体“孔寨”二字。在为了便于寨内人们生活用水,他在自己家门口雇工打了一眼井,无偿供乡亲们使用,说来也怪,此井使用后,再大旱之年井水也没有干枯过,越旱井水越甘甜清冽,后人称此井为“举人井”,至今还在使用。
      练民团。为了防范土匪,王从法组织群众成立了民团,看寨护院,保一方平安。没钱购枪,王从法拿出自家积蓄,托关系从洛阳购置长枪、短枪数支和弹药,并请来教官,训练民团。人手不够,王从法让儿子带头参加训练,带头巡逻护寨,大儿子王应宸小小年纪练就了一手好枪法,善用双枪,左右开弓,百米之内,说打眼打不住鼻子,百发百中,弹无虚发,人称神枪王大个。附近周庄、郭庄、宋王等村豪绅纷纷找到王从法,要求加入联防,听从王从法统一指挥。王从法指挥的汝州西北民团联防,以锣为号,以烽火为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效遏制了附近村庄遭受土匪的骚扰。
      惩恶扬善。王从法一生尚武,但从不侍武逞强,欺负他人。平生中,他最恨欺男霸女的人,见不得欺软怕硬的勾当。一次,邻村夏店镇一大户人家的公子,仗着自己家中有钱有势,在六月二十八老母洞庙会上看中了周庄村一妙龄女子,死皮赖脸,纠缠不放,并追到女子家中,命狗腿子打伤上前论理的女子父母,将女子堵在房内施暴。听到消息,王从法怒火万丈,三步并成两步,迅速赶往周庄村,在半道上,遇到了这个恶少,王从法上前质问, 恶少劝王从法少管闲事。王从法怒火心中燃,一拳将恶少打翻在地,恶少躲闪间,自己失足跌下悬崖,摔成重伤,被人救起抬回家中,一个月后因伤势恶化不治身亡。又一次,有一股惯匪从尖山上下来到孔寨附近郭庄村抢劫,看到郭庄求救烽火后,王从法率领孔寨、周庄民团,打开寨门,前去增援。到郭庄后,发现土匪抢劫后沿玉羊山山路向神沟村方向逃窜。王从法抄近路抢占了玉羊山制高点,设下了包围圈,自己单枪匹马,挡住了匪徒去路,边打边撤,引土匪上钩,土匪不知是计,要上前活捉王从法,王从法鸣枪为号,包围圈内团丁长枪、短枪一齐开火,眨眼间,将这股土匪打的是屁滚尿流,跪地投降。战斗结束,打扫战场,前来助阵的郭庄村乡亲们说被抢的东西不仅没少反而多了,多出的财物是土匪在其他地方抢劫来的。
 
第八回 行仁德教化民风  做善事义还田契
      在民国时期,王从法不仅保护了孔寨村一方平安,而且为孔寨及附近村庄修路、建桥、办西学,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和发展,崇德向善,教化了一方民风。
      修路。孔寨村北依玉羊山,四面临河,向南是一条蜿蜒山路和周庄连接,依山傍水的独特地势,虽然增添了安全系数,但没有出路,交通困难,给人们生产、社会带来了不便。打通向外道路成为开展村人们的心头病。久居孔寨,王从法深知交通的重要性,为此,他花费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为修通直达上鲁村道路,他用自己家的水浇地换别人的坡地,终于打开了南大门;向东,为加宽直达夏店镇的官路,他多次到夏店镇利用亲戚关系找人做工作,终于拓宽了路基;向北,往禹王庙、老母洞是一条羊肠小道,路在悬崖峭壁上盘旋,王从法自己投资,雇人开挖取直,经过一年努力,终于修通了通往老母洞的大路,官车可以直达,方便了善男信女上山烧香。
      架桥。孔寨村周围环水,夏秋之交,洪水泛滥,阻隔了人们出行。为解决人们趟水过河的困难,王从法自筹资金,在北寨门、东寨门附近各建了一座石拱桥,在观音堂通往老母洞的河上建了一座简易桥。三座桥的建成,不仅解决了人们的趟水过河问题,同时,人们可以在茶余饭后走上桥,北望玉羊晚照、满山翠柏,南看稻麦飘香、荆水悠悠。
捐香火。王从法一直没有忘记和自己家命运息息相关的玉羊山老母洞和观音堂。他捐资在老母洞大殿前盖了三间厢房,为香客遮风避雨,包了每年老母洞大殿的香火钱,捐地20亩,作为庙产。他是观音堂最大施主,初一、十五,总要上香叩拜,祈祷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保佑孔寨百姓四季平安。
      兴西学。作为玉羊山下见识较广的社会贤达,王从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政府提倡的新文化运动引进了山乡。他多次到汝州、下洛阳,近距离接触先进思想,结识有识之士,洞察国家发展之趋势。为了让家乡孩子们早日接受现代文明教育,王从法自己筹资,在孔寨村外风景优美处,建六间学堂,高工资聘请汝州城、夏店镇名师来授课,读国学,学算数,练书法,奠定了孔寨村厚重文化底蕴的基石。
      义还地契。王从法为人友善,乐于助人,在孔寨村至今还流传着王从法义还地契的故事。和孔寨村南邻的上鲁村,有一户姓高的人家,家有良田百顷,使唤着丫环仆女,很是富有。早年,经中间人牵线,高老爷子和王从法达成协议并立下了字据,把村北和王从法搭界的30亩水浇地以100两银子价格卖改了王从法。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高老爷子有一独子,生在蜜窝里,从小娇惯成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长大后,在别人的唆使下,又染上了赌博、抽鸦片的恶习。老爷子办法用尽,也不能是儿子回心转意。这时,有人给老爷子出了个注意,说给他儿子娶个媳妇,结婚后让儿媳妇管教管教儿子。于是,老爷子给儿子娶了一房媳妇,还是大家闺秀。谁知结婚后,儿媳妇不但没有管好儿子,她自己也学会了赌博、抽鸦片。整日里,小夫妻俩泡在赌场上,躺在烟床上,逍遥自在,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没钱,合伙问老爷子要,不给,以命相威胁。老爷子气血上来,一命呜呼了。老爷子归西后,更没人能管得住这对小夫妻,夫妻俩赌博是越赌越大,烟瘾是越吸越大,不到几年功夫,坐吃山空,输完了家产,吸坏了身体,差一点做了乞丐。看到此情此景,王从法感慨万千。想当年,王从法家曾得到高老爷子接济,此时不报恩更待何时,于是,王从法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把高老爷子的卖地文契无偿还给高家,给穷困潦倒的高家儿子继承,一文不要,只一个条件:希望从此以后小夫妻俩戒掉赌博、抽鸦片的恶习,否则,随时收回契约。王从法的义举救了高老爷子后代,自此小俩口改邪归正,千恩万谢王从法。
 
第九回  拒利诱不屈倭寇  遭暗算遇刺身亡
      好人不长寿,祸害一千年。这句俗话也应验在清末一代武举王从法身上。
      民国五十六年(1944年)冬天,一个月黑风高夜,王从法被人暗杀于家中,享年65岁。
      是什么人行刺了王从法?至今还是个谜。
      现在分析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死于日本人之手。
      1943年秋到1944年春,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为了挽救其灭亡的命运,1944年3月,日军制订了《一号作战计划》,发动了旨在打通中国东北到东南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1944年5月4日,临汝城沦陷。
       临汝、洛阳先后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采取以华制华战略,搜罗汉奸,建立伪政府,维持社会治安。当时日本人在临汝西庙下镇建立了一个据点,急需一个当地绅士出来为其支撑门面,收买人心。有汉奸向日本人献媚,说夏店镇孔寨村有个武举人王从法,武艺高强,德高望重,若说服此人,汝州西可宁。于是日本侵略军头目让这个汉奸秘密潜入孔寨村,用重金收买王从法,说服让王从法到庙下镇做汝西治安司令,为日本人效劳,好处、前途大大的。
      王从法早闻日本人侵占了临汝城,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恨的是咬牙切齿。一听说让他给日本人当汉奸,王从法怒火万丈,把这个汉奸骂了个狗血喷头,说自己是中国人,不会给日本人当走狗。汉奸恼羞成怒,凶相毕露,威胁王从法,若不从,是死路一条,日本人是不会放过他的。王从法冷笑一声,把这个汉奸轰出了大门。
      汉奸连滚带爬回到了庙下镇,日军头目听完汇报,心中暗暗佩服王从法的骨气,心想,王从法是汝西知名人士,有一身好功夫,若不能为己所用,日后必酿成大患,必须迅速劝降王从法。一个月后,经精心准备,又让这个汉奸约王从法到庙下镇喝酒。王从法单枪匹马来到庙下镇赴鸿门宴,酒席上,无论日本人如何利诱和威胁,王从法始终不松口,以自己年老体衰为名,拒不出山,还当众羞辱了汝州西这个大汉奸。
      几个月过去了,看到说服不成,于是日本人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王从法,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派高手潜入孔寨,半夜时分,撬开王从法屋门,对准熟睡中的王从法,连开三枪,枪枪击中要害,刺杀了王从法。
     第二种可能死于当地仇人之手。
      王从法为人正直,仗义行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知不觉间得罪了周围许多有权有势人,有些甚至和王从法结下了死仇,时常欲置王从法于死地。
      夏店镇某豪绅和王从法就有不共戴天之仇。
      首先,在那年老母洞庙会上,豪绅之子光天化日之下调戏并奸淫民女,让王从法撞见,被暴打一顿,失足掉下悬崖,不治而亡。因糟蹋民女、民愤极大,此豪绅不敢声张报官,只好打碎了牙齿往肚里咽,但夺子之恨难忘,豪绅一提起王从法恨的是咬牙切齿,狠不得将王从法撕成碎片,以解心头之恨,从此和王从法结下了冤仇。
      日本人侵占汝州后,此豪绅经不起软硬兼施,投靠了日本人。在日本人劝降王从法的鸿门宴上,王从法不卑不亢,没有顺从日本人,并当着日本人的面,还暗骂此豪绅是汉奸,是走狗,没有中国人的骨气,羞的豪绅是无地自容,真想一口活吞了王从法。
      后来,此豪绅替日本人卖命,为日本人催粮排款办差事。一日,此豪绅前往神沟为日本人催粮,路过孔寨,端坐在马上,这坏了经举人第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禁忌。早有团丁报与王从法,王从法说人各有志,有人生来就是当奴才的命,不必搭理此种人。王从法的大儿子王应宸,身高六尺,人称神枪手王大个,看不惯这个为虎作伥、横行霸道的汉奸,和几个团丁悄悄爬上了寨墙,要教训教训这个不懂规矩的豪绅。待人马走近,王应宸在寨墙上,手持双枪,左右开弓,一枪打飞了豪绅帽子,另一枪打飞了豪绅坐骑马铃。马受到惊吓,把豪绅从背上掀翻到地,豪绅急下令撤退,狼狈逃窜。
      回到家后,豪绅越想越害怕,若刚才那一枪往下一点,自己早就没命了,看来王从法是不服气他,想办他难看,给他个下马威。日后若得罪了王从法,惹了王从法,王从法决不会轻饶他。豪绅想到此,心生毒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早做了王从法,以免后患。
      经过密谋后,豪绅重金雇一个会功夫的亡命之徒秘密来到孔寨村,经踩点、确认,摸清了王从法的生活规律,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越过寨墙,撬开屋门,将熟睡之中的王从法击毙在床上。
      第三种可能是死于土匪复仇之手。
      王从法在汝州西北玉羊山下,成立民团,训练团丁,联防巡逻,打击土匪,斩断了土匪、刀客从汝州西北通向汝州等地的捷径,曾几次成功设伏,打死匪徒多人。土匪、刀客对王从法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鉴于王从法武功高强,警惕性高,不能近身行刺,于是设计刺杀了王从法。
      王从法兄弟三人,自己是长子,二弟王从政,三弟王从道。兄弟三人和睦相处,拧成了一股绳,家业越做越大。但同族兄弟中,出现了一个败类,此人娇生惯养,整天东游西荡瞎胡混,学会了吃喝嫖赌,欠了一屁股债,王从法没有少接济他,劝他改掉恶习,但此人屡教不改,王从发兄弟从此拒绝借钱与他,此人便怀恨在心,经常颠倒黑白,说王从法坏话。尖山上土匪便趁机卖通了王从法这个同族兄弟,掩护眼线,介绍为王从法做长工,刺探情报。时间久了,王从法对外来的这个长工放松了警惕。
      这个土匪眼子在孔寨村将王从法的一日生活起居规律摸得是清清楚楚,连王从法一日三餐爱吃什么也详细记录在册。
      得到详细情报后,尖山上土匪决定下手,派出一支精悍人马,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摸到了孔寨村。半夜时分,土匪内应杀了守寨团丁,里应外合打开了寨门,引重兵包围了王从法家。
      当天晚上,王从法和往常一样,早早吃了晚饭,来到后庭东卧室,指导儿子王应中练习一会大字,让儿子先睡,自己又在灯下看书到深夜。听三更梆子声起,王从法才疲倦地熄灯和衣而卧。
      土匪们在外面看的真切,从窗影上,看到了王从法睡在床那侧。听到屋里响起酣睡声,一个杀手冲进了王从法住的卧室,将熟睡的王从法打死在床上。
      王从法育二子三女。长子王应宸,善使双枪,个头高大,人称神枪王大个,是王从法的左膀右臂,婚后只育一女,再无生育;次子王应中,不爱习武,老实本分,是王从法的管家,把王家日杂事务料理的井井有条,婚后育四子。
      出事那天晚上,12岁的次子王应中正睡在父亲脚头,给父亲暖被窝。枪声把王应中惊醒,掌灯后看父亲倒在血泊中,王应中边哭边大声叫喊,杀人了。王应中的哭喊声淹没在呼啸的西北风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新闻热线:0371-55617578  

    Copyright © 2010-2018 新豫网-新河南_新生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