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 李广欣
我对夹河村的熟悉程度,可以说仅次于老家村庄,得益于扶贫攻坚我单位帮扶夹河村,使我成了该村常来常往之人,心里早有第二故乡之感。
一、风景如画
夹河村是白元镇的一个行政村,距离县城约7公里,人口3600余。西临伊川的母亲河伊河,东临伊河支流杜康河(古称大戟水),夹于两河间,过去村庄的寨门楼上镌刻有“瞻伊” “望杜”石匾额,故村名夹河。
论起自然条件,县内像夹河这样优越的为数寥寥。全村耕地近1800余亩,除东面云山一带400亩坡地外,都能灌溉。当然夹河村地势较低,两河环绕,历史上也曾多次遭受洪灾。
夹河一带风景秀丽,伊水清流西流,金山云山东耸。南望逶迤九皋,北顾县城林立高楼。清晨旭日从金山冉冉而升,蔚然壮观。村庄庄稼青葱,绿树繁荫,好一幅田园水彩画!
二丶人杰地灵
夹河村不算很大,但钟灵毓秀,尤其是古代更是群英荟萃。村里张氏占绝大多数,据其家谱记载为北宋理学五子张载之后,祖籍陕西凤翔府,明洪武年间为避天灾战乱,其后裔张琦、张珉两只弟带家人迁移至此落户,繁衍生息,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张氏人家有道教高人、有名医、有多名官宦诗人,其成绩都卓尔不群。
道教中的拉塔张就是夹河人,有很多关于他的神乎其神传说故事,今天夹河村姜公庙、白元村庄子洞等地庙宇都供奉有他的塑像; 村里还出现了清末民国初名医张子模,人称“张神仙”。生于清光绪二年,清武生员,民国三年被歹人纵火残害。村里姜公庙保留一通《旌表张子模先生教思碑》,树立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孟冬月下浣。碑文记载:“张神仙,夹河村人也。讳国范,字子模,性刚直,习扁鹊歧黄之术,常怀济世活人之心。泊民国伊始,土匪猖獗,先生避难府店医治病者,以理疗疾,以正祛邪,草木方术手到病除,活人无数......”民国三十一年四方感其恩德立碑赞扬。铭日:"龙门之阳伊水之旁,子模方术,盖也有求必应…… "
清朝中后期,夹河村张氏家族官宦诗人之多远近闻名,出现了廉吏张士元,清乾隆年间安徽霍山县知县,为官多年一贫如洗。还有张翰仙等,造福桑梓,多有善举。嘉庆十八年(1813年)河南布政司经历(相当于今省政府财政厅长)张翰仙捐俸在村里增建文昌阁3间,火神庙3间 ,南北厢房数十间,使庙宇面积达3亩之多,增建后殿宇辉煌,金粧神像数十尊,栩栩如生。水牛沟村净土寺就是夹河人重修。今天净土寺还有一通嘉庆十八年(1813年)夏月树立的《补修中佛殿天王殿金刚殿伽蓝殿六祖殿碑记》,记录了当年重修的殿宇及张翰仙等重修功德主名单。
三、诗人张翰仙
以张翰仙为代表的夹河村诗人留下了多首诗篇,张翰仙诗才最高且多,今天白元净土寺、金山寺 都保留有他的诗作。历史上歌咏伊水流域古名贤及俊秀风景的诗很多,而我最喜爱的是张翰仙的诗作《伊川咏古十韵》,诗文书法俱佳:
熊耳之山伊水出,此地自古为伊川。
亦曾有莘访故里,更于程墓吊名贤。
胡昭紫芝陆浑隐,九老香山姓字传。
君不闻洛阳邵夫子,花外小车时往返。
水竹云山到处乐,春风秋月素有缘。
迄今紫荆荒坟在,渔樵对问忆当年。
伏牛万重无自在,高岭野云有诗篇。
黄帽青靴杖藜客,长歌一声太平天。
野田插秧映水绿,夹岸桃李花欲燃。
泝洄伊人何所是,数峰青青隔淡烟。
四、姜公庙
夹河村西北原有姜公庙,是座历史古建筑,可惜古迹一无所存。该庙宇创于何时不得而知,当时有两个院落,占地约1.5亩,方3丈,山门3楹,大殿3间 ,后楼房3间。清嘉庆十八年河南布政司经历张翰仙增建文昌阁,火神庙 ,南北厢房,庙宇面积增添一倍。1944年日寇入侵伊川时被毁。后又逢伊河暴涨,庙宇房舍尽皆冲毁,成为一片废墟。1996年后村民重修庙宇,逐步建成姜公庙大殿、张明远大殿、火帝真君殿,泰山爷殿等,占地3亩多, 庙貌焕然一新,被省民族宗教部门批准开放。
今天的夹河村风采依然,民风淳朴,人才辈出。祝福勤劳善良的夹村乡亲生活如金山旭日越来越辉煌,越来越壮美!